我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以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免交或者减交前款规定的费用。
Q:放宽年龄是否为应对血荒?
A:上一版的《要求》是2001年发布的,如今已经过去了10年,进行修改也是必要的。国家其实从很多年前就开始酝酿了,修改结果是经专业人士长期论证才出炉的,也是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也许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献血,但这并非修改的目的,而是修改带来的效果。
Q:60岁“高龄”献血会不会影响健康?
A:随着我们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60岁对许多人来说还是非常健康的年龄。不少国家或地区规定的献血者年龄上限都是60岁、65岁,甚至67岁。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不少55岁以上者强烈要求献血,满足他们心愿的同时,也要注意并非所有55-60岁的人都可以去献。这次放宽献血年龄限制针对的人群是“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并且要在他们“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情况下,年龄才可延长至60周岁。
Q:放宽年龄限制会不会影响血液质量?
A:血液中起到携氧作用的就是血红蛋白。献血前要对献血者的血红蛋白进行测定,男性要求不少于120克/升,女性要求不少于115克/升,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则不能献血。在献血前会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多项评估和检查,所献的血液运送到血液中心后还要进行艾滋、乙肝、丙肝、梅毒等一系列的检测,以确保血液的安全和健康。
Q:机采血小板采集时间间隔从4周缩短至两周会不会影响献血者的健康?
A:如果仔细读新旧两个《要求》,会发现在机采血小板方面其实变化并不大。原标准的机采血小板每隔4周采集一次。如间隔时间少于4周时,则采集前血小板每升计数应≥150×109以上的规定。现改为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两周,不大于24次/年,采集前的血小板计数应≥150×109/升以。损害献血者健康的采血行为一定是不被允许的。血小板在人体内的寿命是10天左右,也就是说血小板如果没有捐献,10天后也就正常代谢掉了。大多数人群血小板的计数范围每升为100×109—300×109。机采血小板在采集时,机器会自动预测、设定采集后献血者体内的血小板计数每升不少于100×109。只要血小板计数每升不少于50×109就不会出现碰伤后出血不止的情况,也就是说是安全的。
献血好处多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有益健康。
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二、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青岛一位专家曾对127名多次献血者、87例高血压者、60例缺血性中风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献血者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芬兰一研究小组对278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献过血的人5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少86%;另一组研究,对献血l-2次的1532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仅一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 0.043%,同期未献血的2306人中,有226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9.8%,明显高于献血组;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 1/2。
三、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体内铁元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性贫血及行动迟缓,过高则适得其反。《国际癌症》曾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该文还提到,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未发现女性的铁含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
四、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