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预约挂号
更多>>最新挂号
更多>>挂号公告
普通号:服务费 100-300元
当日可取
专家号:服务费200-500元
提前1-3天预约
特需号:服务费200元以上
提前1-3天预约
服务电话:13121996912
联系人:郭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北京医院挂号网 >> 健康资讯 >> 浏览详细内容
从废墟中走来的“首席医疗官”
发布时间: 2011-11-01 09:30:25 被阅览数: 2660 次 来源: 北京医院挂号网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时刻:2011年10月19日,由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侯世科参与研发的“高原指挥医疗保障车”顺利通过武警总部装备部专家组的鉴定,这标志着国内首台“高原指挥医疗保障车”研发成功;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刻:2011年10月16日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命令,给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武警青海省总队玉树藏族自治州支队、武警8653部队,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侯世科记一等功;

  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刻:2011年9月21日,第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颁奖仪式在天津举行,侯世科成为武警部队自成立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这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时刻:2010年1月10日,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侯世科等合作研发的灾害救援智能决策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0年4月18日,胡锦涛来到玉树灾区视察国内第一支赶赴震中结古镇救援的“武警救援医疗队”,在听取队长侯世科的汇报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

  当侯世科把一项项科研成果、一枚枚奖章收入囊中时,镁光灯背后,谁能想到这名文质彬彬的医学专家已在残酷灾害救援战场上摔打了10年。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他,愈加坚定的还是那份对救援医学的执著追求。

  救援医疗

  不打无准备之仗

  10年前,国际救援“俱乐部”无华人。而如今,侯世科参与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以亚洲第二、世界第十二的权威排名,获得国际重型资格认证,昂首跻身国际舞台。这一切,来源于侯世科及其团队的“不打无准备之仗”。

  1990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的侯世科,成为武警总医院一名眼科医生。像很多刚踏出校门的年轻医生一样,他心中充满着保家卫国和治病救人的激情与抱负。而后,自从走进医疗救援这个领域,他就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重塑着内心”,经过10年的救援历练,他已经成长为救援医疗领域的骨干力量。

  多年来,侯世科及其团队紧紧围绕“受灾情况如何,救援战场在哪,救援手段何为,决策部署怎样”这些实质性问题找线索、出设想、制预案,提前判定“战场”情况,提前决定救援手段,提前做好战斗准备,一切具有针对性,一切具有预测性,一切具有实战性。他们研究总结的“救援出队100个怎么办”、“现场救援战场上68种对策”等,常成为制胜妙方。他们还根据可能遇到的地震、海啸、森林火灾、水灾、泥石流、核(生化)泄露等灾情,制定完善15类、40余项的救援方案,对远距离长途机动、高寒地区救援演练和复杂条件下的救援都做了多方位的设想,并从纸上延伸到演练场、拓展到实战中,做到在救援队出队前便已备好“万全之策”:

  信息自动化。利用网络自动检索灾害等级、死亡人数、交通、气候和房屋结构等最新信息,迅速制定电子预案,迅速生成人员配备、医疗及药品配备;

  人员常态化。成立联络组、信息组、宣传组、药品组、器材组,结合医院常态医疗工作,合理统配人员,特别是在周末假日期间,要求每个小组都有1到2名骨干在位,确保随时能拉得出、上得去;

  装备模块化。科学制定了5人、10人、15人、30人、50人5个等级的装备模块,小到包扎救治,大到开颅手术,各类器材一应俱全,“需要打什么仗,就带什么枪炮”、“有多少人,就备多少碗筷”。

  “总之,灾情有万变之可能,我们就有万全之策略。”侯世科说。

  真打实备出真功。2009年11月14日,侯世科参与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连续作业48小时无差错,以所有6项13类考核科目全部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联合国的考核测评,成为世界第十二支、亚洲第二支获得国际重型资格认证的救援队,赢得了国际尊重。

  几入险地 

  “‘首席医疗官’就要首战用我”

  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了近200年罕见的特大地震,数以万计人顷刻殒命,8名中国维和警察被埋,生死不明。

  侯世科临危受命。他接过“首席医疗官”的“接力棒”,率领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跨国救援。

  救援也是博弈。医疗队走出国门,代表的是中国,既要秉承国际人道救援理念,更要维护祖国声誉,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侯世科率队抵达海地太子港后,便和队员们一起不顾辛劳第一时间钻入废墟,24小时不间断地搜救。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医疗救援:

  40℃的高温下,侯世科身穿防弹背心、头戴防弹头盔,埋头为一个耷拉着半只耳朵的孩子清理包扎,身边8位防暴队员荷枪实弹分向4个方向守护着他们。

  突然,一个装满不明液体的玻璃瓶从暗中飞来,在他脚边摔得粉碎。防暴队员立刻拉开枪栓,命令上车回营。

  震后的海地骚乱频发,枪声不断,余震不息,闹事者劫掠商店、袭击物资运送人员,监狱倒塌,大量囚犯出逃,随时都危及着救援人员的安全。各国救援医疗队大都选择了观望,迟迟不见动静。而此时,国外个别媒体出现了“中国救援队只救中国人”的不实传言。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决策。侯世科果断下令:开设全球首家医疗救助站,并在总理府、机场、海中友好协会等多处灾民集中处开设中国医疗救治点。

  随后,他又和队员一起连夜用白纸刻出了“中国人民帮助您”7个大字,用大头针别在红色横幅上。

  每次开诊前,成千上万的灾民聚集在“中国人民帮助您”的宣传横幅前排队就诊,赢得了灾民们的尊重和依赖。

  这次灾害救援,不仅是一场人与天的对阵,更是国际外交场上的博弈。侯世科带领医疗队成功地粉碎了“中国救援队只救中国人”不实传言,也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从印尼日惹到四川汶川,从巴基斯坦到新疆喀什,从岛国海地到青海玉树,侯世科凭一身救援经验丰富、医疗技术过硬的“硬功”,10年来,他带领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先后参与和组织国内外大型灾害救援16批次,次次载誉而归。

  救援需要什么就练什么

  美国的巴顿将军曾说:“一品托的汗可以节省一加仑的血。”

  灾害救援也是一样,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古往今来,各类灾害总是以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面对瞬息万变的灾害形势,侯世科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救援需要什么就练什么。

  时间就是生命,灾害救援如同一场人与天的“对阵”,谁先快一秒,谁就可能赢得战机、取得胜利。侯世科说:“兵贵神速。无论是卫勤保障战场,还是在国内外灾害救援战场上,快速到位都是制胜的关键。”他坚持在演练前不打招呼,出动前不事先通知,人员配备不提前安排,要求一声令下,必须随时出动。

  打铁更需自身硬。按照国际惯例,救援队“首席医疗官”可以不参加医疗以外的训练,但侯世科仍然主动要求参加全训。

  6月的北京,烈日当空,蝉噪人乏。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京城远郊的凤凰岭,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训练。一次,隧道爬行救援训练,要求队员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在不到80厘米高,并设有碎石、钢筋等障碍的隧道中爬行近100米。

  面对高难训练科目,侯世科毫不犹豫地钻进了“隧道”。一趟下来,侯世科气喘吁吁,衣服磨破了好几处。但他还是顺利完成了该项目的训练,成绩并不比年轻人差。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救援医疗队的训练成绩在国际救援队伍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列。

  多年来,他曾带过的这支救援队形成了这样一条铁规:不管在哪,只要是医疗救援队队员,都要按照出队程序“备战”,随时准备出发。“只有不断提高应急速度,快些、快些、再快些,才能逼迫救援队挖潜能、长本领。”侯世科说。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侯世科当天中午12点接到救援命令,他立即组织拟定计划、集结队员,筹备药品和医疗设备,半小时内就将重达4吨的救援物资装运到位,并带病率队出征。从玉树机场赶往结古镇的途中,突然遇到山体滑坡,在交通中断、通讯不畅的情况下,他果断租用地方农用车辆,抄便道直奔目的地,当天便抵达震中,成为国内第一支到达的救援医疗队,为展开救援行动赢得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抵达当天,他组织医疗队在灾民最多、伤员最集中的体育场搭建起第一所流动医院,成为当时震区唯一一个具备手术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了中型以上手术和其他医疗点转来的危重伤员的收治工作,并根据不同任务和队员的专长划分了4个医疗救援小组,使医疗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了灾害现场急救、机场医疗转送、医院专科治疗三个阶梯的医疗救治工作。抗震医疗救援13天,出色完成人员搜救、战地救治、伤病员转移、卫生防疫等任务,救治伤病员1507人,开展清创缝合手术130余例,救治危重病人58人,为抢救灾区人民生命作出重要贡献。

  倾囊相授

  助救援医学人才辈出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侯世科眼里,却恰恰相反。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出一批能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如果像“猫教老虎”一样,处处琢磨着“留一手”,灾害救援这个专业领域就永远也上不了层次。

  伴随着救援队成立以来,侯世科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在救援实战中边学边干、边带边教,把所学所悟利用救援实战、演练和培训等时机传授给大家,甚至连“压箱底”的绝活都毫无保留。2008年,全军卫勤学术交流会上,侯世科把多年来积累总结的经验和见解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了研讨会领导的认可。

  随后,一个关于灾害救援的国家级重要课题赋予了武警部队,侯世科出任编委,编撰的《全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研究》出版发行,成为全军卫生处处长学习培训的指定教材。

  变所学所悟为大家所用,变经验创造为共享资源。侯世科主编的《灾害救援医学》等12部系列教材,已成为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灾害救援的教科书,总结制定的《队员选拔培养“五好标准”》也成为国内医疗救援队通用的标准规则。

  近年来,侯世科先后为50多家省级以上医疗队和北京市急救中心人员培训达百余次,吸引了青海、福建、甘肃等21家省级救援队上门“拜师求经”,带教10余名研究生,并承担了国内“灾害医学救援”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培养的一大批优秀医学救援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拔节吐翠。 

  “救援硅谷” 

  用科技打造现代救援医学  

  战场看指挥,救援靠科技。

  一次救援演练,受灾地由南方被临时调整为北方。结果,由于预案不充分,医疗队仓促应对,导致救援中防寒物资和药品缺乏,很多队员“冻伤”……

  侯世科不禁一惊。一连几个晚上,他辗转难眠,一串串问号在脑海中不断闪现:如何有效应对救援情况的“突变”?

  实践、碰撞、思考……他和团队一道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每一个细节都千思万虑;若干种设想、若干种情况,呈几何放射状在脑海中迅速“扩容”,从脑中走到纸上,又从纸上走上演练场……很快,一套灾害救援智能决策系统出炉。这一系统,将中外100年重大自然灾害制成“标本”,“备份”到医疗救援体系信息库,为灾害医疗救援行动的准备、响应、启动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和科学依据。该系统不仅在实战中大显身手,更令侯世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年前,他亲眼看见一件让他终身难忘的事:

  在印尼日惹,国外一家医疗救援队救出一名双腿压在废墟中22个小时的伤员。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获救之前还活得好好的伤员,救出后不到2个小时就宣告死亡。人是救出来了,但命却没了——救援失去了意义。

  这件事对侯世科的震动很大,他反复进行调查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这种情况叫做“挤压综合征”,由于被压的肢体长时间埋在废墟下,会产生“高钾”等毒素,一旦救出,毒素就会迅速遍布全身,导致死亡。

  带着问题搞救援,带回课题搞研究。侯世科经过研究探索,发明了用结扎的方式有效阻止毒素扩散。汶川救援中,应用这一方式成功救治了27名“挤压综合征”伤员,无一死亡。

  经过救援实践,侯世科及其团队加大了“挤压综合征”的研究力度,并成立了课题组。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发现用“血液透析”的方式能更加迅速有效地消除毒素,并申报了国家级科研项目,以运用于临床救治。

  信念熊熊似火,探寻永不停息。一次高原救援,一名战士在救灾中突发急性肺水肿,险些丧命。从那时起,如何解决官兵高原缺氧这一问题,便在侯世科的思维中生根发芽。很快,打造“增压增氧医疗车”的构想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经过侯世科3年多的潜心研究,国内首台“高原指挥医疗保障车”成功问世,通过增压方式,5分钟内车内含氧量就能达到内地水平。

  今年8月初,“高原指挥医疗保障车”由烟台经北京开往格尔木、拉萨、那曲和武警部队最高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隧道执勤点上进行测试,均获得成功,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升高原部队的战斗力。

  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近几年,侯世科结合实际独立或合作开展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8项,发表关于灾害救援的科技论文100多篇,编制系列教材12部、专著2部,个人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

  多年如一日,侯世科执著躬耕于灾害救援这个新领域,以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为依托,先后成立了国际救援医疗培训研究基地、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学救援研究所和全国灾害医学救援培训基地,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创了灾害救援医学学科领域和国内唯一灾害医学研究所,并参与开创我国“救援医学系”本科学专业。

  医乃天责,大任担当。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侯世科不敢有片刻的懈怠。今年年初,侯世科担任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后,日本大地震所体现的灾害救援形态新变化,又在他头脑中孕育了新的“科研风暴”:依托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一支面向国内、代表武警部队的医疗救援队;建设一座展开后相当于二级甲等医院功能的武警方舱医院;打造一座国内最大的救援培训基地“救援硅谷”;成立一个灾害医学救援研究所;打造一个国内重点学科——灾害救援医学学科。

  思路决定出路,务实孕育果实。踏着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节拍,侯世科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仍在探求灾害救援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综合集成,不断寻找能发挥救援医学最大价值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专家简介

   侯世科,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16次参与或组织国际国内重大灾害救援行动,并亲自率队出色完成了印尼海啸、汶川、海地和玉树等特大地震的医疗救援任务,为祖国和武警部队赢得了诸多殊荣,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紧急救灾工作先进个人”。

  作为我国著名的救援医疗专家,他始终站在科技前沿搞科研,瞄准一线抓队伍,不断创新现代救援理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2010年高票当选第十三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称号;2011年9月21日又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成为武警部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北京医院挂号网提供

 
 
 
相关同类新闻:
[前一条信息] 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治愈结直肠癌
[后一条信息] 卫生筷 “超期服役”会致癌?
 
无标题文档
  
北京挂号网 2011-2012 版权所有 邮件:2214847459@qq.com 腾讯QQ:2214847459
电话:13121996912 传真:13121996912